返回首页 > 位置: 品名 > 昭通品名 > 正文

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

日期:2025/4/30 0:00:33 浏览:

谢谢苏永忠先生。

“一江碧水、两岸青山”,我们要金山银山,更要绿水青山。

我们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。

中国建设报记者现场提问

中国建设报记者:
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“人民城市”的理念。2024年8月6日,云南省城镇工作推进会在昭通召开,我们留意到,近年来,昭通中心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,宜居宜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了,能否介绍一下昭通在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?谢谢。

苏永忠:

谢谢中国建设报记者的提问。这个问题请杨承新市长来回答。

杨承新:

谢谢中国建设报记者对昭通城市建设的关心和关注。近年来,昭通市始终践行“人民城市”理念,扎实做好“产、城、人”三篇文章,努力构建昭鲁大“一城三区”城市发展格局,打造“书包上的城镇化”、“家门口的好医院”,提升“城市温度”、增强“民生厚度”,加快建设“城区面积超100平方公里、常住人口超100万人”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。为此,我们重点推进“四城”建设:

“苹果之城”——“果”然不同。我们在城周围建设100万亩“苹果基地”,在城里边种植2万多棵“绿美苹果”,形成“半城苹果满城香”的生态景观,昭通已成为“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”“中国高原苹果之城”,“苹”水相逢、“果”然不同,昭通以独具魅力的苹果之“香”吸引着八方来客。

“文化名城”——“名”照古今。我们坚持先规划后建设、先地下后地上、先保护后利用,全面启动昭通古城保护提升,加快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,加快实施一个地下综合管网、两条历史文化街区、三大核心片区、四个旅游综合服务中心“1234”工程,留住古城的“烟火气”,让历史“看得见”、文化“可触摸”,今年春节期间,昭通古城累计接待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,“乌蒙山上的昭通府、南丝路上的会馆都”的古色古韵正加快从记忆回到现实。

“高原水城”——“水”润昭阳。我们依托利济河、秃尾河、窑湾河3条城市河流,积极推进“上游”润昭“引水”、“中游”筑坝“蓄水”、“下游”畅通“治水”,加快实施中心城区3条生态河道治污、治涝、治乱工程,构建完善以沿河两岸健康步道为重点的城市慢行系统,着力打造上接大龙洞生态公园、中连省耕乌蒙水体公园、下连千顷池农耕公园的“三带九廊三十园”,展现“三条河道穿城过,万亩稻田入眼来”的美丽画卷。

“避暑秋城”——“秋”意盎然。昭通的“21度”既是地理“经纬度”、也是消夏“凉爽度”,我们持续打响“天‘凉’机、‘昭’您避暑”品牌,全力打造避暑“目的地”、旅居“新高地”,今年暑期,昭通共接待游客765万人次,其中旅居7天以上游客达到74万人次,清凉一“夏”、喜看今“昭”成为避暑大军的热赞。

我就作这些介绍,谢谢!

宗霞:

谢谢杨承新先生。

宜居宜业幸福家园,希望记者朋友多到昭通去看一看,看一下昭通抓好“产、城、人”三篇文章带给昭通高质量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新变化。

我们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。

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

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:

近年来,昭通的综合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请问,下一步昭通在综合交通建设方面有些什么样的打算和考虑?谢谢。

苏永忠:

谢谢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提问。你提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昭通的综合交通建设问题,对这个问题,请我的同事刘和开同志来回答。

刘和开:

感谢记者朋友对昭通综合交通的关心、关注。去年,我们对昭通市综合交通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情况作了一个总体评价,各项目标任务正在有序推进,按照这种好的发展态势,到“十四五”末,全市综合交通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,为“十五五”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。

按照市委、市政府的安排部署,当前,我们正在开展综合交通相关课题研究。“十五五”综合交通建设,我们有一个总体定位,即:进入后高速时代,在推进交通建设的同时,将统筹考虑怎么运营、怎么管理、怎么发展产业的问题。围绕这个总体定位,我们将重点做好综合交通“后高速时代”文章,聚焦“优网、强枢、提质、兴业”4个方面攻坚突破,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拓展,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物流降本增效,大力发展绿色交通、智慧交通,努力打造川滇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,不断拓展昭通区位优势,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。

一是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。坚持以公路为基、铁路为骨、港口为节、航空为翼,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,形成布局合理、便捷顺畅、经济高效、城乡一体的立体交通网。继续推进在建高速公路项目,争取G85繁忙路段水富至大关段提升改造、G8517西部陆海新通道屏山至兴义段和G4216绥江联络线等高速公路项目得到支持,不断完善高速公路网;争取攀枝花至昭通至毕节、昭通至六盘水等项目启动实施,保障好渝昆高铁的施工、实现2026年通车,持续完善铁路网;畅通金沙江下游的航道,提级宜宾至水富航道,加快溪洛渡、白鹤滩电站翻坝转运项目建设,不断提升水运能力;明年实现昭通机场转场运营,加快永善支线机场前期工作;建成3.7万公里农村公路,基本实现“通组畅村”的目标。

二是打造高效运转大枢纽。构建以公路、铁路、水运、航空、邮政为基础和“4 1”大物流为支撑的大枢纽。构建25条高速1600公里,16条铁路1650公里,37000公里国省道和农村公路,465公里水运航道,18条航线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。构建以中远海运为市场主体,以水富港为依托,畅通连接太平洋、印度洋“两洋”的港口物流;构建以省能投集团为市场主体,以扶贫物流园为依托,联通全国的铁路物流;构建以省建投集团为市场主体,以镇雄冷链物流园为基础的陆港物流;构建以中国邮政集团为主体,以长水机场、昭通机场双枢纽为支撑的航空物流;构建以昭通新力公司为市场主体,以客货邮融合发展为依托,覆盖县乡村的农村物流。

三是提升优质服务水平。以优质工程、优质服务、绿色人文为目标,以客运公共服务均等化、一体化、普惠化、网络化水平为抓手,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优质服务水平。实现城际公交、城乡公交全覆盖,开通通达周边州市的省际公交,大力发展定制客运,优化城市公共客运服务供给。依托高铁、机场,打造高铁站、机场、公交车、长途客运、出租车无缝换乘的客运枢纽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四是探索资源转化路径。充分利用交通廊道沿线服务区、加油站、收费站、县(乡)客运站、邮政管理所等资源,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,动态适配中央仓、物流中心、冷链配套、多式联运枢纽等业态串联项目,变“交通通道”为“物流通道”,形成物流产业集群,发展通道经济,以“通道 旅游”“交通 能源”等“通道 ”经济模式为高速公路经营发展提供路径。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绿美路衍经济,探索“交通 旅游”、文旅反哺交通的新模式,打造“景道互联”“快进慢游”“特色服务区”等交旅融合产品,形成交旅融合的集群。建设一批绿美“零碳”服务区、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设施,助力公路建设绿色转型。发展低空经济,加快低空经济与旅游业、物流业、农业等产业融合,形成多元化的低空经济产业链,逐步建立完善低空经济体系。

以上这些构想,一些工作已经在推进,一些还在研究推动,我们将继续努力,全力推动昭通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。谢谢!

宗霞:

谢谢刘和开先生。

交通通、昭通通,我们对昭通的未来充满期待。

有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。

云南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

云南经济日报记者:

说起昭通,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苹果、天麻,花椒,请问,在高原特色农业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考虑和措施?谢谢。

苏永忠:

谢谢云南经济日报记者的提问。我想请我的同事唐源同志来回答你的问题。

唐源:

感谢这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昭通高原特色农业的关注和支持。昭通是农业大市,立体多样的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,造就了“六大”高原特色优势产业,昭通被誉为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、世界优质天麻种源基地、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、中国“筇竹之乡”,苹果、竹子、马铃薯种薯、天麻种植面积均列全省第1位。

近年来,我们聚焦省委“3815”战略发展目标,扎实做好“产、城、人”三篇文章,围绕打造千亿元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,出台多项政策措施,全力做强苹果、竹子和马铃薯,做大天麻和特色养殖,做优花椒,做特小众产品,实现高端化、品牌化、市场化发展。2023年,全市农业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09元。其中100万亩苹果综合产值130亿元,680万亩竹产业综合产值137.5亿元,237万亩马铃薯综合产值85亿元,近十万亩天麻综合产值90.04亿元,155万亩花椒综合产值100亿元。

下一步,我们将以工业化理念、产业链思维,注重在基地建设、精深加工、品牌塑造、产品营销等环节上下功夫,谋划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。

一是在基地上提质。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,以市场为导向,统筹推进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,并带动其他农特产业实现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特”目标,力争每项产业都有高标准的产业基地,精心打造一批拿得出、叫得响、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。

二是在加工上深化。围绕“农头工尾、粮头食尾”目标,瞄准农产品多元化开发、多层次利用、多环节增值延长产业链的同时,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下一页

文章来源于:http://www.pmxl.net 品名

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,请网友慎重判断

最新资讯